《清明上河图》的“清明”作何解释
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画坛的一幅杰作。自从它问世以来,受到上至皇帝、下至文人学士的赏识和珍藏,辗转至今,历时许多年。此图卷全长528厘米,宽24.8厘米,是一幅长卷风俗画。它真实、全面、细致地描绘了北宋都市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了解和研究当时的经济、文化、建筑、交通、服饰、民俗等具有重要价值。
张择端用十分高超的艺术手法,横向全景式构图,将极其繁复的场景处理得有条不紊,严密紧凑。笔法谨严,设色典雅,人物传神,器物逼真,是世人公认的我国古代遗产中的伟大作品之一。
但是,此画原来并无画家署名,更无画名。后来,金人张著在卷后题跋,认为此画为“翰林张择端”所作,并写了简短的作者小传,同时提到了张择端画有《清明上河图》及《西湖争标图》。至此,这幅图卷才有了名称《清明上河图》。后人并以此画卷有宋徽宗题诗之句“如在上河春”,肯定其描绘的是清明时节的景色无疑。从那以后,至20世纪80年代,都认为它画的是淸明时节的景物,未有异议。
而今,这幅画卷的名称,却在学术界引起了争议。尤其是“淸明”一词,其说不一。—是“清明节”说。
近代一些艺术史家大张“清明节”之说,认为图中描绘的是在淸明时节,汴京城郊人民进行扫墓、踏青、探亲等种种活动。并肯定了是“清明节”。这就是“时令说”。
二是“清明坊”说。
1981年有人对画面中的内容提出了质疑,他从驮着木炭的一队小驴,光着上身的儿童,拿着扇子戴着草帽、竹笠的人物,切开的西瓜、酒店条子旗上的“新酒”字样,推断此画描绘的是中秋节前后的景色,而非“淸明”,他又分析画中的“城门楼”,设想《清明上河图》应该是描绘的从“清明坊”到汴河口这一段上河的繁华热闹的景色。“清明”是指汴京城中的“淸明坊”,这就是“地名说”。上述两种意见都有理有据,但也有不足之处。如持“淸明时令说”,则画面上并无I’j插柳条、扫墓、踏青、郊游等特有的“淸明”时节习俗;如持“淸明坊”之说,也无有力佐证。
三是寓意“承平”说。
还有人认为,“清时”既非时令,又非地名。画面所显示的是秋色而不是春光,是沿河数里好几处街道,而不局限在郊外的某一个地点,其实是人们把“清明”两字误解了。这里所说的“清明”应该是在称颂“太平盛世”。《后汉书》有“固幸得生于清明之世”的话,用“清明”即意味着“治平”。身为皇家御用画院待诏的张择端创作这幅鼓吹“歌舞升平”的作品,以迎合宋徽宗的心意,是很有可能的。《东京梦华录》所记:“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斑白之老,不识干戈……举国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画面绘的正是万国咸通的太平景象。他是用“清明”一词,加强歌功颂德的渲染,并作为向皇帝进献此画的颂词。这一说法,颇有见地。
至于张择端为何选取秋色而不绘春景,是因为《汴水秋风》是“汴城八景”的第一景。汴水以“秋风为胜”,而汴城又以汴水两岸最为繁华。画家选取汴河秋景人画,以反映汴京的人物繁华,秋色可人,是别具匠心的,正因如此,《清明上河图》中店铺林立,酒店、茶馆里的顾客熙熙攘攘,而纸马店前门庭冷落,没有一个顾客光临,……这正透露出张择端的立意:描绘的是汴河的升平景象,与清明节无关。
综上所述,从各方面加以分析,第三种意见是很有说服力的。因此,在《清明上河图》有关“清明”二字的解释还没有定论之前,将其视作为北宋一般的都市生活的典型写照还是可取的。
本文由增推网发布,不代表增推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www.zengtui.com/4256.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作者小仓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90799159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aisu.com/284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