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岁考上大学是谁(9岁上大学,13岁赴美读博)
9岁上大学,13岁大学毕业,18岁博士毕业……
每每媒体提及沈诗钧,都毫不犹豫地冠名“中国神童”“天才少年”,但他却格外反感,“请不要抹杀我的努力!”
连他的父亲也扬言:“天才”可以复制。
1998年,沈诗钧出生于香港一个不太平凡的家庭里。
他的祖父是知名爱国华侨沈清江。自1966年沈家由印尼迁居香港后,沈清江便先后创办了泰新(远东)、幸昌等4家公司,经营范围涉及国货、房地产、纸张、五金、电器等诸多领域,资产雄厚,影响甚广。
毫不夸张地说,沈诗钧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富三代。
这种投胎就生在罗马的人,还需要努力吗?
答案比预想还要卷——沈家在商场得意的同时,格外重视后代教育。沈诗钧的父亲甚至愿意为了陪儿子读书,放下事业,远走异国。
一开始,年幼的沈诗钧并没有表现出什么“异禀”,既不会一目十行,也不能三岁写诗。
闲来无事,也就在家拼拼乐高,跟大人胡乱下下棋。
直到上小学后,细心的沈父才发现儿子对数学兴趣浓厚,颇具挖掘潜质。
沈诗钧上小学没几天,便自学完了一年级各科教材,直呼:没有难度。
● 沈诗钧
父亲见儿子在学业上“吃不饱”,立马给他投喂了更高年级的课本,鼓励他自主学习。
这操作寻常小孩见了,能忍?
偏偏沈诗钧乐意,转身就一头扎进学习的海洋,游起了自由泳。
后来,老师见他一上课就自顾自看书,内心很是不服:不听我讲你就能会?太不踏实了!
跟家长反馈情况,父亲却站在儿子那一边:老师,他哥哥念书也跳级,由着他吧。
没错,沈诗钧还有一个亲哥哥——沈怡谋,同款学霸体质。2005年,年仅14岁的沈怡谋已被牛津大学录取。
● 沈怡谋
14岁上牛津,搁别人眼里,是羡慕惊叹;但搁老父亲心里,却是各种担心——这么小上大学,能行?
左思右想,沈父决定放下手里的工作,出国陪读,顺带把小儿子也带去见见世面。
就这样,不到7岁的沈诗钧,跟爸爸和哥哥一起,在英国开启了突飞猛进的,跳级时光。
到英国之后,沈诗钧一面适应新环境,一面在父亲指导下自学初中课程。
2005年9月,这个初来乍到的中国小孩,还没有来得及跟同龄人打成一片,便施施然走进了初三年级教室。
最初,校方在接到跳级申请时,十脸怀疑:小屁孩想念中学,开什么玩笑。
后来在沈父的坚持下,学校组织了一场跳级测评。
测评结果一出来,轰动校园:中国学生沈诗钧,跨跳8级,直升初三。
也许是父亲、哥哥的鼓励,又或许是出于对数学的热爱,沈诗钧在之后短短一年半时间内,火速学完了3门高考科目,以及6门会考科目。
2007年,沈诗钧主动跟父亲提议:我想参加会考试一试。
于是,这个面庞尚且稚嫩的9岁小男孩,真的跟着一群高中生进入了考场——轻松拿下2A1B的成绩。
在媒体一片“神童”“天才”的赞叹声下,沈父却有些犹豫了。
如果想进牛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一流学府,入学成绩必须是3A,沈诗钧的2A1B在申请几所名校时都遭到了拒绝。
怎么办?再备战一年,二次挑战?
为难之际,香港浸会大学抛来了橄榄枝——我们愿意录取沈诗钧,只要他能在5年内完成学士和硕士课程,取得学位。
就这样,9岁的沈诗钧,于闪光灯聚焦下,开启了备受关注的大学生活。
小孩子念大学,就算脑子跟得上,社交力能同步?
香港大学校长徐立之也表态:学习与成长应按部就班,不应为了学位而读书,所以港大拒绝录取沈诗钧。
沈诗钧在刚入学不久后,果然遭遇瓶颈,与同学年龄差距过大,社交、生活都有诸多不适,成绩也随之下滑。
所幸,他背后有一位尽职的父亲。见儿子状况不佳,沈父立即放弃找工作的计划,陪伴左右,给予沈诗钧强大的精神支撑。
一年后,沈诗钧开始独立应对大学生活。
四年后,沈诗钧取得香港浸会大学数学和宗教双学位,提前一年完成学习计划,硕士毕业。
同年,他又马不停蹄地前往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勇攀下一个高峰——攻读博士。
2016年,沈诗钧的名字再次惊现媒体时,已博士毕业。
那一年,他才18岁。
18岁,正是大部分中国学生寒窗苦读,奋战高考的年纪,而沈诗钧,已经收到世界名校UCLA的邀请,担任数学系助理教授,致力研究函数分析(Functional Analysis)。
而今,继“神童”传奇之后,沈诗钧仍在数学领域持续探索,逐梦前行。
回望沈诗钧的成才之路,有多少惊叹赞誉,就夹杂多少争议质疑。
有人说,这是揠苗助长,牺牲了孩子的童年;也有人说,这是天赋异禀,可遇不可求。
面对媒体和家长好奇的追问,沈父却说:
一个小孩的成功与失败,家长是决定性因素,“天才”也可以复制。
● 沈诗钧父亲沈振雄
“我的两个儿子小时候都没有超人的能力, 以往读书成绩亦未见得突出, 只因他能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掌握他们的心态,加上肯牺牲, 他们才会发力向上。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天分, 视乎父母如何激发他们。”
他特别推出了一套“贴地教育法”,强调四个学习关键点。
- 第一,睡眠时间要充足、固定。如果孩子睡眠时间不足,他们学习、做事出错的频率也会增加。
- 第二,要培养问题意识。上学的过程重在解决疑难,自己要善于在学习中发现问题。
- 第三,善做笔记。沈父说的笔记不是跟着老师抄写的课堂笔记,而是课下自己温习书本后,关上书,独立思考留下的记录。有温习的同时也要有预习,这样遇到问题,第二天能有目的地向老师提问求解。
- 第四,多多练题。在已经掌握的知识基础上,敢于挑战有难度的题目。对于同一个题目,积极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案,提升自主思考力。
此外,沈父强调父母的榜样效应:你就是孩子最好的模仿对象。
和孩子一起远离电视娱乐、电脑游戏,靠近书本;每天至少15分钟的面对面交流;借助讲故事来提升孩子的理解力……
不难看出,沈父在儿子培养上耗费了大量心血。
如果引导不及时,“神童”也很可能重蹈“伤仲永”的悲剧。
2019年,有自称沈诗钧邻居的网友爆料称,彼时已21岁的沈诗钧仍与父母同住。由此看来,成功如沈诗钧,也有诸多依赖性。
而沈诗钧之外,更有无数令人叹惋的天才少年。
宁铂,中国第一个被公认的天才神童,13岁进入中国科技大学78级少年班,就读理论物理,最后身心无法自适,三次申请考研,三次胆怯退考,2003年出家为僧。
● 宁铂
苏刘溢,2000年出生,3天念完小学,8岁时已经熟练掌握了各类编程语言,10岁参加高考进入南方科技大学就读,但之后因为不适应大学生活,离校回家。
● 苏刘溢
魏永康,2岁已能认识上千个汉字,4岁自学完初中课程,8岁念中学,13岁考取湘潭大学,17岁破格进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2003年因生活无法自理被退学。
● 魏永康
早慧的“神童”总是备受媒体追捧,一旦跌落神坛,又草草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现代版仲永啊,可惜可惜!
有多少人真正替孩子想过呢?
神童真的需要遵循规律去刻意培养吗?那些被大量学习任务挤占的童年,真的快乐无忧吗?
9岁的沈诗钧曾问父亲:“为什么我的大学同学总是在拍拖和打游戏,这有什么好玩的呢?”
任尽心尽责的父亲,也给不了他满意的答案。
在人生这场单程旅行里,每一站都专属的风景,太早或太迟路过,都难以领略其中的美好。
也许,真正的天才,是用来学习的,而不是争相追赶的模板。
好的社会,不仅呼唤天才,更应鼓励千千万普通个体遵循内心意愿去成长与生活。
做一个“按时长大”的普通人,也挺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作者小仓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90799159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aisu.com/319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