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以狐突为首的狐氏家族是真正地推动了历史进程的伟大家族,正是他们对历史,对人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中的部分业绩形成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典故”和“成语故事”。这些典故和成语有些被收集在《辞书大全》、《中国成语故事总集》等现代巨著中;有的收集在地方史志和其他历史文献中;有的则成为民间故事而广为流传。
狐氏家族的典故和成语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伴随在我们身边,却鲜为人知。这些故事的深刻内涵,至今仍然影响着我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日常生活。如“不避亲贵,法行所爱”,被史学界誉为中国法治思想的萌芽,是我们依法治国的基本遵循;“兵不厌诈”,已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军事思想的基本法则;“伐曹解宋”的故事,与孙子兵法中“围魏救赵”的军事原则如出一辙,但要提早280年;“教忠不二”的思想后来成为儒家思想的精髓而孕育了成千上万的历史英雄人物;“弃席”的典故所体现的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精神现在仍是我们治国安邦的法宝;而“仁亲为宝”的思想原则仍不失为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凡此种种,堪称“狐氏文化精粹”。这种文化,是晋阳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时间:公元前632年。
(二)背景:公元前637年,重耳在楚国流亡期间,受到楚君的厚待。有一天,楚君对重耳说,日后你回到晋国为君,国力强盛之时,万一我们两国发生战争,你当如何面对呢?重耳承诺说,将来若晋楚两军交战,一定先让晋军后退三舍之地(一舍为三十里)作为报答。
(三)出典人:狐偃。
(四)典籍:
1、《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载:晋楚在城濮大战中,面对楚军的强大攻势,狐偃为践行当时重耳对楚王的承诺,他对晋军曰:“……退三舍避之,所以报也。”
2、《东周列国志》(第四十回)载:“狐偃曰:‘主公昔日在楚君面前,曾有一言:他日治兵中原,请避君三舍。今遂于楚战,是无信也。主公向不失信于原人。乃失信于楚君乎?必避楚。’”
(五)释意:
公元前632年春,晋国采取“伐曹(卫)解宋”的策略之后,楚军退兵于宋国,遂后两军直接对抗交战。当时晋军处于劣势,狐偃面对骄傲自大的楚军统帅子玉,认为楚军虽然强大,但骄兵必败无疑。他为践行重耳当年对楚君许下的若他日晋楚交战必让晋军先退三舍之地的承诺。遂令晋军“退三舍避之”,后来演绎为“退避三舍”,比喻退让回避,不与正面交锋。《儒林外史》第十回:“两公子将此书翻了几面,称赞道:‘贤侄少年如大才,我等俱要退避三舍矣。’亦作‘退徙三舍’。”《论衡·变虚》:“夫三恶言不能使荧惑守心,三善言安能使荧惑退徙三舍?”
(六)点评:
狐偃的“退避三舍”是对重耳承诺的高度概括和具体实践。这种举动,首先彰显了”诚信“的理念,在道义上占了上风。其次,晋军以退为进,后发制人。避开了楚军的锋芒,助长了楚军的骄气,这是军事采取的重大策略,结果是晋军大获全胜。这是晋楚争霸的关键性一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变劣势为优势、化被动为主动的著名战例,被列为中国历史上100次重大战役之一。这次战役,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晋国君臣上下德义贤明、同心协力,而楚国上下各怀心思,意见相佐而不相调和。其二,晋军以德治国,以信取民,在战事上也不例外,让众将士心悦诚服,甘愿为国出生入死。而楚国主将子玉骄横跋扈,以暴治军,早已丧失了民心,削弱了斗志。因此,城濮之战之后,东周的王子在盟会上赞誉道:“晋国在城濮之战中能用仁德攻破强国。晋文公在论功行赏时,将狐偃列为首功,对此朝中大臣提出了疑议,认为先轸出力最大,晋文公解释道:城濮之役,轸曰:‘必战楚,毋失敌。’偃曰:‘必避楚,毋失信。’夫胜敌者,一时之功也;全信者,万世之利也。奈何以一时之功,而加万世之利乎?是以先之。”诸将无不悦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http://www.cangchou.com/)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93315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作者小仓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90799159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aisu.com/172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