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阴阳家来源
阴阳家来源于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其思想理论出自道家,主要源于《老子》、《文子》、《黄帝四经》、《列子》、《庄子》、《易传》等。春秋末期蔡墨根据古代五行提出“五行相胜”;孔子晚年学《易》,用阴阳解释卦爻,提出“一阴一阳谓之道”的论述,战国末期道家代表人物邹衍开创了“五德终始说”,用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的相生相克解释宇宙万物的运行状态,五行学说至此成为系统的理论,汉人以邹衍为阴阳家的创始人。
二、阴阳的出处
阴阳的观念在我国出现的比较早,大约夏朝时期已经开始运用。春秋时期有很多先哲谈论到阴阳,《老子》谓”万物负阴而抱阳”;《易传》谓”一阴一阳之谓道”。战国时期阴阳理论形成系统的学说,《灵枢》谓”阴阳者,有名无形”;《内经》谓:“孤阳不生,独阴不长”;《素问》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三、蔡墨与“五行相胜”
蔡墨,蔡墨春秋时晋国大夫,出生年月不详,官为晋太史,故称史墨。据《左传》记载,他擅长天文星象、五行术数与筮占,提倡设置“五行之官”,提出“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的理论。在占卜的实践中,提出“火胜望”、“水胜火”之类的预言。
蔡墨的思想零零散散记录于《左传》,现在实在没办法研究,对当时的五行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尚书》中记载了五行的次序(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及性质(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后人根据对五行的认识,又创造了五行相生相克理论(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五行相克:金→木→土→水→火)。
四、邹衍与“五德终始说”
邹衍(约BC324-BC250),战国末期齐国人。稷下学宫著名学者,因为老是跟人“谈天”被齐人称为“谈天衍”,与公孙龙是同一时代。思想载于《邹子》和《邹子终始》,但已经失传。
邹衍谈天,并不是单纯的普及天文知识,而是根据天文转移表达自己的“五德说”,他根据五行相克的规律创造了五德转移的理论(终始五德,从所不胜,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
“五德始终说”详见于《吕氏春秋》:“凡帝王(者) 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虫寅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乌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黄帝曰:‘芒芒昧昧,因天之威,与元同气 。’”
“五德始终说”承认社会变迁,政治更替是自然现象,这一理论得到想要称帝的齐闵王支持,为秦齐称帝提供了理论基础。然而用五德转移解释人类社会便等同于将人类活动总结为机械运动,将历史看做是循环往复,这是不可取的。
五、阴阳家思想简析
古哲人发现了宇宙世界,世间万物普遍存在对立,抽象出一阴一阳的概念,且提出阴阳一体、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完整的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在此基础上完善了阴阳消长的详细内容,即:木,阴消阳长状态; 火,太阳极限状态;土,阴阳平衡状态;金,阳消阴长状态;水,太阴极限状态。金木水火土是抽象的概念,而不是具体的物体,运用”阴阳消长,五行转移”来解释解释世界的运动以及社会变迁。
六、阴阳学说的应用
“阴阳说”和“五行说”是阴阳家的主要思想,是古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了中国传统思维的框架。华夏民族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律学和医药学,都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后世的著名阴阳家诸葛亮、东方朔、陈抟、刘基、姚广孝等都是深知阴阳变化五行转移的规律,能准确的预言将来的事情,后来虽然被的唯心主义思想家神秘化,但它的合理因素时至今日仍被人使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http://www.cangchou.com/)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93315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作者小仓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90799159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aisu.com/172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