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购买木耳食用,这是因为木耳不仅好吃,而且蕴含着丰富的营养物质,有极高的营养价值,木耳虽然是素菜,但是其被誉为“素中之荤”,意思就是好指,木耳的营养价值可与动物性食物相比,木耳中含有丰富的铁,维生素K,而且还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类以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
所以平日里多多食用这样的食材,对我们有很大的好处,木耳虽然在我们的餐桌上很常见,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在购买时如何挑选优质的木耳,更因为有很多不良商家以次充好,将低品质的木耳卖高价,忽悠了很多消费者,所以买木耳并非是价格越高的品质就越好,下面我就科普下几个挑选优质木耳的方法,简单实用,一目了然。
买木耳牢记“3买3不买”的方法
技巧一:看颜色,木耳两面都是黑的不要买
优质的木耳两面并非全都是黑色,而是一面黑色,一面则是灰色。
耳面为黑
黑色的那面为“耳面”并且不是暗黑色,而是“亮黑色”,亮黑色的意思就是指木耳黑的发亮的那种,如果耳面颜色是黑色,但是却发乌无光泽,有种类似磨砂黑的那种的话,就属于低品质木耳。
耳背为灰色
优质的木耳的耳背一般都是灰色,并且仔细看能看到有明显的纹路,如果发现有木耳两面都是黑色的,那么这种木耳最好不要买,因为很有可能是人工上色后的产物。
技巧二:看形状,卷曲幅度大的不要买
一般优质的木耳都是外形比较均匀,而劣质的木耳的外形则是卷曲严重,这是因为优质的木耳长得都较为厚实,所以即使晒干也会出现过度打卷的现象,而劣质的木耳外形打卷严重,则说明了木耳本身比较单薄,木耳肉不够厚实,所以经过脱水晒干后,会出现卷曲过度的外形。
所以总结出来就是:干木耳朵形大小均匀,稍微有点卷曲的,属于优质木耳。
技巧三:掂重量,份量重的不要买
市场上售卖的木耳都是新鲜木耳经过晾晒,干燥,脱水等一系列工艺制作而成的干木耳,所以木耳质量越轻,说明木耳的干燥程度越高,其内部所含的水分就越少,这样的木耳利于保存,不容易变质,所以属于优质木耳,价格自然会高,但是经过用水泡发后,出来的木耳重量会很多。
而劣质的木耳就相对较重,这是因为很多不良商家,为了图省事,其次就是想要多卖钱,所以就出现了一些含水量较高的干木耳,这样的木耳不宜保存,容易发霉变质。
个人主页有各种卤菜制作的讲解和卤菜香料配方的分享,定时解答卤菜制作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
买木耳,椴木木耳比菌袋木耳好
椴木木耳就是将菌种,种植在椴树上生长出来的木耳。
菌袋木耳就是将菌种,种植在适合木耳生长的各种物质的袋子内所生长出来的木耳。
两种不同种植的木耳,从各方面来讲都是椴木木耳品质更好,这就好比是种玉米大豆农作物,黑土地种植出来的农作物就是比沙土地种植出来的农作物品质好。
而分辨木耳到底是椴木木耳还是菌袋木耳的方法也很简单,椴木木耳有侧根,菌袋木耳没有根。
以下几种木耳不要买
1.流耳:是木耳中的一种残次品的叫法,其胶质益处,肉质受到破坏,造成的色泽较浅的薄片木耳。
2.拳耳:是木耳在晾晒过程中受到了雨水的侵蚀,在翻晒的过程中互相粘裹所形成的的类似拳头状的木耳。
3.末茬耳:最后一茬的木耳,其耳片多薄脆,晒干后易碎裂,泡发后没有弹性,胶质含量低于普通的木耳。
个人主页有牛羊肉汤各种做法的讲解和高汤制作经验分享,定时解答条汤制作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
木耳泡发的冷知识:“隔夜木耳有毒”不要吃
很多人都知道的一件生活小常识,就是关于木耳泡发太久的话,就不能吃了,否则有可能会出现中毒现象,而这并非是谣言,而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原因就是:
木耳属于菌类,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所以一旦在水中泡发时间过长,在环境温度较高的情况下,就会成为微生物的培养基,从而滋生一种致病菌,而这种致病菌的毒素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所以这就是为啥说泡发隔夜的木耳不能吃的原因。
木耳本身并没有毒,而是其在水中泡得太久,就会成为细菌的温床,变成有毒木耳。
木耳泡发时间表,掌握正确的木耳泡发时间很重要
干木耳的泡发时间长短,主要和泡发木耳的水温有很大关系,水温越高木耳泡发的时间就越短。
冷水泡发木耳3-4个小时,温水泡发木耳2-3个小时,热水泡发木耳大概40分钟左右
所以看到这里,千万不要再图省事,将木耳放在水里泡发就不管不顾了,为了家人和朋友,同时也为了自己吃得健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http://www.cangchou.com/)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93315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作者小仓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90799159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aisu.com/173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