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战略方面的书市面上有不少,比如《战略管理》,《战略历程》,以及特劳特的《什么是战略》等等,大部分都是西方的商业管理方面著作,不少还是大部头的书,最近阅读《王志纲论战略:关键阶段的重大抉择》,被里面描写的内容所吸引,相信不少人或多或少都听过战略这个词,那么什么是战略?耳熟能详的当属诞生在2000多年前的《孙子兵法》,虽然我们老祖宗最早写出了享誉全球的著作,但近代商业战略方面却大部分是西方的著作,由此,不禁有个疑问,西方战略思想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西方战略思想的流变
西方战略思想最早的总结者是历史学家。光怪陆离的历史背后往往沉淀着最深邃的人性逻辑,也沉淀着战略智慧的精华。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希波战争史》和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当中(《孙子兵法》比修昔底德的著作早约100年),就已经出现了对战略的描写,这些著作中,更多是就具体战例进行提炼,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随后西方自大航海时代开始,经历三次技术革命,从而进入社会发展的快通道,商业方面的战略思想也在这个过程中应运而生,逐步引领全球。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来临,西方文明步入了长达500年的大繁荣,地理大发现带领人类进入大航海时代,风帆远至,无远弗届,从此人类社会逐渐由分散隔绝状态进入整体发展的一体化阶段。
第一次技术(工业)革命带领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自1679年开始),拉开了工业文明的帷幕,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地位。
第二次技术革命带领人类进入电气时代(自1802年开始),庞大的电网成为当今人类社会运行的血脉,源源不断的电力像汩汩奔流的血液,让人类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修行者,变成了不知疲倦、不眠不休的永动机。
第三次技术革命带领人类进入信息时代(自1969年开始),信息的传递与交换开始不受空间限制,快速的信息更新和迭代甚至解决了时间的障碍,信息传递的成本变得更低,功能却愈发多元、愈加强大。信息成为最重要的影响生产和生活的生产要素。
进入19世纪后,西方迎来了战略思想史上的高光时刻,两位军事战略大师——法国的约米尼和德国的克劳塞维茨横空出世,在政治领域也诞生了以社会革命学派和大战略学派为代表的两大学派。
随着西方在政治、军事、经济领域全球霸主地位的确立,学术界也呈现出了百花齐放,“二战”以后,美国在军事、金融、科技、文化领域终于建立起全方位的世界霸权,伴随美国在全世界范围内话语权的不断增强,以麦肯锡为代表的西方战略咨询公司也快速崛起,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咨询业巨头,把战略的种子播撒向了五湖四海。
大致明白了西方战略思想的流变,再来看看东方战略的情况。
东方战略思想的发展及特点
从古至今,战略都与组织紧密相连。在农耕文明时代,大规模的组织形态通常表现为国家和军队,而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政治和军事史与高度发达的政治和军事体系,因此,中国的军事战略与政治战略同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先秦至两汉年间,孙子、鬼谷子、韩非子、韩信、曹操、诸葛亮等一座座战略高峰相继崛起,与西方战略遥相辉映,甚至略胜一筹;
中古时期,东西方战略一同陷入沉寂;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工业文明携市场法则之威扫荡全球,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的精英阶层长期习惯于将西方当作先进榜样。“德先生”和“赛先生”几乎成了灵丹妙药的代名词,那些深刻改变中国的思想和理论,也大多是舶来品。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东方式战略从粗粝原始的形态里面逐渐成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本土的咨询策划业良莠不分、金石不辨,不乏有些人打着策划的幌子骗钱、装神弄鬼。
到了1998年左右,社会对策划的狂热和追捧逐渐降温。一方面,西方的一批大牌咨询公司纷纷抢滩中国,被国内的一些著名企业奉为“座上宾”,另一方面,所谓的“点子”和“公关”等战术层面的一招半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企业和市场的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王志纲工作室经历20多年发展,认为东方战略思维有三个方面特点:
第一,东方思维带有很强的感性直觉思维。就是在经过考察调研之后,形成初步的判断和结论,甚至在具体的调研开始之前,就已经有了大致的把握。
第二,东方思维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不会只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同样是医治发烧,不同的中医有不同的方案,同样的方案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药,相同的药在不同的环境下有不同的剂量,不能一概而论。
第三,东方思维是复合型思维,相对来说,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偏向于线性,擅长理性逻辑思维,注重个体,其分析方法是切块、细分,偏工业化、机械化、数据化。东方思维更偏向于多维度的整体观瞻,用“整体混沌”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追求“和而不同”,矛盾各方可以寻求共存、共生、共利、共同发展。
在明白东西方战略思想的流变后,接下来看看王志纲所认为的战略到底是什么。
战略是什么
战略和管理是被经常提及的词汇,两者是一个意思,还是压根就不同?战略和管理不能一概而论,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性质相反。
管理讲究短板理论,通过修补短板,不断完善和提高组织所欠缺的部分,从而实现增效;
战略讲究长板理论,不在于截长补短,而在于整合资源。根据最长的板块,即企业或项目的核心优势和潜在能力来调动各种资源,使其释放出最大的价值。
管理是一种日常性的行为,侧重于关注企业内部,追求效率与效益,注重制度和规范,讲究工作流程和组织结构的改善,强调战术动作的实用性和专业性,重视产品与服务的质量,追求销售业绩与市场占有率;
战略则是一种非日常性的行为,侧重于关注企业外部,即确定哪些是对企业最有价值的事情,主张工作流程、组织结构与运行机制的重构,倡导企业文化的变革和企业核心能力的提高,注重新的价值观念的导入,寻求重大机会点的捕捉,谋求超常规的发展与跳跃,追求“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竞争优势与经营境界。
二者之间到底有哪些区别?
管理趋向于持续和稳定,通常是常规的、线性的、渐变的和量变的;
战略趋向于大的转型,通常是超常规的、非线性的、突变的和质变的。
管理主要着眼于当前的目标和使命,是基于过去,把握现在;
战略则是高瞻远瞩,彻底变革,是基于现在,经营未来。
管理思维是从现在推导未来。
战略是从未来思考现在。
管理关注控制。
战略关注投入。
管理着重于物质层面和有形要素。
战略更着重于精神(价值观)层面和无形要素。
管理与战略之间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当某企业的战略创新因传播扩散(追随克隆)或竞争者的超越而逐渐失效之后,该战略创新就蜕变为一种普及性的操作,转化为常规性的管理(守成)范畴,最终成为一种模式化的流程,并广为流传。
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同一战略模式下运行(即战略同构),导致同构竞争日益加剧时,新的战略创新需求就变得十分迫切,于是又催生了新的战略……如此不断消长,呈现出阶梯式上升。
2000多年前孙子所讲的战略以军事战略为主。和定义模糊的商业战略相比,军事战略的概念一直相对清晰,而且在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区别不大。
军队在本质上就是对抗死亡的组织,同样,“生存还是死亡”是商业世界最残酷也是最现实的命题。脱胎于“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的战略,随着语境变化,逐渐被演绎为“关键时期的重大抉择”。
给商业战争的战略下个定义就是:在面临关键阶段的重大抉择时,如何做正确的事以及正确地做事。
关键阶段的重大抉择,大的如国家发展,军事战争,城市的发展,小的如企业的发展,以及个人的发展,都需要有清晰的判断和抉择。
做正确的事,是一种思维,什么是“正确”?权威正确吗?民意正确吗?直觉正确吗?还是说大数定律正确?人工智能正确?今天正确的事,明天还正确吗?正确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其边界在哪里?这些都是做正确的事需要思考的一系列问题。
正确的做事,是一种能力,确定了什么是正确的事,最终还需要将事情正确落地的能力。也就是需要很好地落地执行的能力,而不是走着走着就走偏了,最终步入南辕北辙的境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http://www.kuojiu.com/)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93315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作者小仓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90799159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aisu.com/176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