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五十七年,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在府中病逝,时年77岁,康熙皇帝在宫中听闻此消息后,当即派遣恒亲王代自己前往李光地的府中为其吊唁,并在随后赏赐黄金千两,追谥“文贞”,以示怀念之情。
《清史稿 李光地传》:五十七年,卒,年七十七,遣恒亲王允祺奠醊,赐金千两,谥文贞。雍正初,赠太子太傅,祀贤良祠。
我们都知道李光地是清代的名臣,他在康熙时期可谓是功勋***,深得康熙皇帝的信赖,康熙皇帝曾给予他高度评价,称其勤恳一生,学识渊博,与自己互为知己好友。
而康熙皇帝的儿子雍正皇帝也对这位老臣给予了一个非常高的评价,称其是“一代完人。”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在两代清朝君主口中的贤臣,却在后世深受诟病和唾弃呢?接下来,文者就结合历史来解析这其中的原因。
李光地的“黑历史”
清代名臣李光地之所以受后世之诟病,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他昔日的同乡好友站出来对其进行了指责,说李光地是一个“卖友求荣之徒”。
康熙九年,有一个学子名为陈梦雷, 他考中举人之后,被朝廷任命为庶吉士,康熙十二年十二月,他回乡省亲,正值靖南王耿精忠招兵买马,起兵作乱之时,靖南王耿精忠听闻陈梦雷博学多才,便对其强授官职,让其为己所用,但是陈梦雷选择了严词拒绝,令靖南王耿精忠十分恼火,用陈梦雷的老父亲作为要挟,逼迫陈梦雷就犯。
而陈梦雷为了保护自己的老父亲,最终向靖南王耿精忠进行了妥协,成为靖南王耿精忠麾下的幕僚。
当时,年轻的李光地也遭到了靖南王耿精忠的威逼利诱,也被迫加入到靖南王耿精忠的阵营,成为他的幕僚。
《清史稿 李光地传》:李光地,字晋卿,福建安溪人。幼颖异。年十三,举家陷山贼中,得脱归。力学慕古。康熙九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十二年,乞省亲归。
随后,陈梦雷与同为福建老乡的李光地在福州相识,二人相谈甚欢,结为好友,当时,陈梦雷和李光地二人并不看好“三藩作乱”,他们二人都认为“三藩作乱”是蚂蚁撼树,自不量力。
因此两个人决定暗度陈仓,表面顺从靖南王耿精忠,暗地里则是将耿精忠的谋反之举和兵力部署情况密报给朝廷。
二人经过商议之后,由陈梦雷秘密搜集耿精忠的情报,写成密折,然后由李光地秘密去往京师上呈给康熙皇帝,
《清史稿》云:陈梦雷方家居,精忠乱作,光地使日蚃潜诣梦雷探消息,得虚实,约并具疏密陈破贼状。
于是乎,按照计划,李光地携带着密折去往京师,上呈给了康熙皇帝,康熙皇帝大喜,当即对李光地委以重任,让其担任要职。
《清史稿·李光地传》:光地独上之,由是大受宠眷。
后来,三藩之乱被平定之后,康熙皇帝下令对三藩的党羽严惩不贷,而作为靖南王耿精忠幕僚的陈梦雷则被作为三藩的党羽被下狱,等候问斩。
陈梦雷这才意识到自己被同乡好友李光地给玩弄了,因此他在狱中多次要求李光地为自己作证辨诬,而李光地知道这个事情后,生怕陈梦雷将所有的事情全盘托出,影响自己的仕途,便为陈梦雷进行辩解,但是在辩解书中,李光地并没有提及当初他上的密折乃是陈梦雷所写,这就使得陈梦雷“死罪可免,活罪难逃“。
《清史稿·李光地传》:梦雷以附逆逮京师,下狱论斩。光地乃疏陈两次密约状,梦雷得减死戍奉天。
陈梦雷知晓到这个情况后,十分愤慨,当即上书康熙皇帝,讲述原委,指责李光地“卖友求荣”。
康熙皇帝看了陈梦雷的上书后,面露不悦,当即让李光地出来解释这个事情,李光地见此局面,只能够违心地向康熙皇帝表示,陈梦雷所有地言语全是无稽之谈,密折上的内容皆是他与叔父进行商议后撰写而成的,致于说陈梦雷之所以诬告他,皆是朝中有官员在指使和教唆他这样做的。
而陈梦雷见李光地如此无耻,当即写下一份《绝交书》,与李光地断绝昔日的同乡好友关系。
陈梦雷“手撕”李光地的这件事情,使得朝堂之上乌烟瘴气,康熙皇帝见此情形,只能够快刀斩乱麻,将陈梦雷流放于奉天,而对于李光地则仅仅指使训斥了一番。
被流放于奉天的陈梦雷则是仕途彻底终结,以读书和著书为生,在奉天流放的17年里,陈梦雷完成了不少著作的撰写。
后续好在老天眷顾,1698年9月,康熙皇帝去往盛京巡视,在巡视期间,被流放于奉天17年之久的陈梦雷有幸接驾,向康熙皇帝献上了一首诗文,康熙皇帝看后,大加称赞陈梦雷文采飞扬,笔墨生香。
随后,康熙皇帝欣喜之下,不仅下达圣旨赦免了陈梦雷,还将其带回京师,让其侍奉诚亲王胤祉读书。陈梦雷来到诚亲***之后,兢兢业业地为事,深得诚亲王胤祉的信任。
而那位“卖友求荣”的李光地则是依仗康熙皇帝的信赖,成为位居人臣的文渊阁大学士,虽然说李光地在康熙皇帝有意的庇护之下,声誉得到了保全,但是当时清朝***的历史学家全祖望却并不惯着李光地,他直接对李光地进行了严厉的口诛笔伐,说其初年则卖友,中年则夺情,这就使得李光地受后世之诟病,使得李光地名臣的名号受损。
康熙五十七年,77岁的李光地在府中病逝,康熙皇帝听闻其死讯后,悲痛不已,他向满朝文武表示李光地的离去,令他逝去了一位知己好友,令他痛心不已!
我们回顾李光地的一生,他的一生充满着争议,他身上不仅有着勤勤恳恳闪光点,也有令后世诟病的人生污点,但是我们不能够否认的是,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常态”,我们能够做的是,就是全方位的去看待这位历史人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http://www.hangzai.com/)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93315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作者小仓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90799159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aisu.com/236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