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定是佛教禅宗修行方法之一。它通过一心审考来达到禅,通过息念凝心来达到定。佛教修行者通过静坐敛心,专注于某一境界,久而久之,达到身心安稳、观照明净的境地,即为禅定。禅定可分为四禅(色界定)和四定(无色界定),根据入定程度的深浅而有所区分。
《坛经·坐禅品》中曾说:“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禅内定为禅定。”《长阿含经·第二分十上经》中也提到:“思维观察,分别法义,心得欢喜。得欢喜已,便得法爱。得法爱已,身心安稳。身心安稳已,则得禅定。得禅定已,得如实智。是谓初解脱入。”在清代魏源的《圣武记》中,也有关于禅定的记载:“番僧习禅定者,於冰合时裹一岁粮休焉。”唐代诗人贾岛曾写道:“禅定石牀暖,月移山树秋。”戴叔伦在一首题为《题武当逸禅师兰若》的诗中写道:“经山涉水向何处,羞见竹林禅定人。”元代马致远的《寿阳曲·烟寺晚钟》中也提到:“顺西风晚钟三四声,怎生教老僧禅定?”
禅定是一种智慧,没有智慧的定并非真正的禅定,最多只是一种空洞的定。智慧从何而来?它来自于放下执着(静虑)、看破诸相(观想至解脱)以及超越自我的修持(持平等心修三摩地)。一般人能够静虑、解脱已经很不错了,而拥有平等心则更为困难,能够超越自我的人在历史上也并不多见。
有位禅师曾对众人说:“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於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他还说:“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禅定作为六度之一,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一部分。禅定也是三学之一,即“戒定慧”。禅定可以帮助人们放松身心,使修行更容易获得成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www.kuojiu.com)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57353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作者小仓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90799159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aisu.com/256442.html